正在显示: 11 - 12 的12 搜索结果

姐在巴黎∣12 她跟”插画”打了一架,然后爱上了它

由于主创团队最近实在太忙,上期视频跟这期间隔时间有点久,谢谢各位读者的理解。(上期视频请点击:姐在巴黎 | 走!真人版“路飞”带你开启艺术家们的“大航海时代”

姐在巴黎12期  罗经

中国留学生的法式逆袭

本期小姐姐让大家久等了,她叫罗经,是双胞胎中的姐姐。中国所有的双胞胎,都叫 “大双”与“小双”。大双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留学生,听老师的话,勤奋、努力;绘画功底扎实,但是不敢表达自己,没有自信。就连一开始把自己的作品Po到朋友圈里,她也要深思熟虑,鼓起好大的勇气。

来法6年,从法语几乎不敢开口,上课完全不懂,到如今在旧货市场跟法国摊主砍价熟练自如;从需要靠家里支持供给,到成为客户主动上门的独立插画师,她走过了哪些弯路,她如何克服,她如何完成了她自己曾经都不敢想的法式逆袭……这些答案都在这次的文字和视频之中了。

记者:怎么接触到插画的?

罗经:我在国内学的是平面设计,课程里完全没有插画课。我来法国继续读平面设计之后,才第一次接触插画课,特别懵逼。那时候商业插画还不是特别多,完全不知道插画到底是什么东西。

我记得第一节插画课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让我们重新诠释“你心里的超级英雄”,我当时就照着大力水手,画了个一模一样的交了上去。后来老师把所有人的作业都钉在了黑板上,就有同学取笑我的作业,说,“罗经你可能没有理解作业的意思。” 因为当时学法语的时间不是很长,上专业课的语言水平还完全不够,一些专业词汇很难理解。之后老师又给我解释了一遍,我还是不懂。后来同学给我讲,我还是没懂,但是我就继续画,画了三四遍。后来老师都对我无语了,说:“罗经我不想看到你画的这些很相似的东西了,我不需要。这不是插画,我也不是你的法语老师,我完全没有义务教你法语,一遍一遍地给你解释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

地铁一角

记者:有没有印象最深的一节课?

罗经:有,也是插画课,有一次老师突然在课上就问全班,有没有人能教罗经法语,让她给你们钱,然后我突然一下没绷住就哭了,觉得脸上特别挂不住。因为本来我也是平面设计本科毕业的学生,心里会有一些小优越感,没想到来了法国就彻底地被碾碎。但是我的法国同学挺身而出,说,“我可以教罗经但是我不收她的钱。” 那一整年所有的插画课,我基本上都是画了至少三遍,同学也跟我说,“罗经你没必要老师讲一遍你就画一遍。”但是当时基于自身的压力吧,我就在不停地画。没想到学期结束时,这个老师给我打了我们班上的最高分。

记者:是怎么开窍的呢?

罗经:因为法国整体的文化艺术氛围很浓,生活中的素材也特别多。参考了很多插画师的画之后,我们就慢慢开始领悟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了,也发现插画其实特别简单,我以前把它想的太复杂了。插画一定要表达自己此时此刻内心想的东西,不用加太多线条、技法之类的。

我开始意识到我应该给自己做减法,把我在国内学的那些绘画要求、形态等等,都先全部忘掉,就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用手下的这几笔画去表现此刻看到的东西、浮现的心情、想表达的想法。

慢慢我就觉得画插画是一件特别轻松又愉快的事了。它也让我开始学会观察生活里特别小的东西,什么都可以记录在本子上,就像日记一样。

记者:从中国到法国,你感受到艺术教育最大的差异在哪里?

罗经:有一次我路过我们前台,前台特别逗儿,她问我:“为什么你们中国人的画都画得这么好?完全可以去当老师了啊!” 她跟我说你们每一届来的中国学生,画画技法都非常棒,但是创意性表达普遍特别少,模仿和写实的东西太多了。在国内学设计的学生可能都比较依赖于借鉴站库、素材网之类的,寻找设计灵感,但久而久之,这会磨灭我们自己内心的创作源泉。

记者:从学生变成独立职业插画师,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罗经:最开始的时候我不爱分享自己的插画,因为害怕被评论。后来慢慢地才开始在微博上放一些自己的画,突然就发现有很多人喜欢我画的东西,还有人来给我私信,问我能不能给他画头像。当时突然觉得特别开心,尽管不会收多少钱,但我觉得有人来肯定我的作品,这比钱重要太多了。后来我就发朋友圈帮人画头像,也收到了特别多的邀请。那年夏天就画了有将近一百多张头像。原本我平时画的人物内容是比较有限的,这样一来我画了特别多不同的、丰富的面孔,特别好玩儿。

后来我就开始画速写,记录我在巴黎的生活,像日记一样每天都会画。虽然一开始学插画是因为课程所需,但是逐渐地,它就变成了我记录生活的一种语言。之后,一个春天百货市场部的工作人员看到了我的作品,就联系了我,邀请我参与春天百货的春节活动。我还是挺幸运的,从一开始就能有这样的机遇和平台,随后有了越来越多的品牌和公司找我做一些插画包装和活动,现在我已经能够靠商业插画为生了。可能是我对插画的这份执着和热爱,让上天眷顾了这份幸运给我吧。

姐在巴黎∣13 同样走戛纳红毯 ,“冰冰”凉了,她的“汉服社团”却火了!

各位“姐在巴黎”的粉丝朋友大家好,这期让大家久等了,实在不好意思~

不过好消息是,“姐在巴黎”在微博的浏览量,就仿佛浇了粪的庄稼,一直在蹭蹭蹭地往上长,12期短视频总浏览量累计已经突破20万啦。我们也开通了“姐在巴黎”的微信公众号(ParisMADAME)。这是粉丝们一个小家,你们可以继续通过微欧时代关注我们,也可以到“姐在巴黎”公众号里面给我们吐槽,提意见,敲打小编勤奋工作。

不要以为女博士不会玩,女博士玩起来吓你一跳。今天的女主仲巾函,在巴黎中央理工完成博士课题后,成为中国著名高新企业科博达驻法代表。更让人惊喜的是,她用业余时间把一个几年前名不见经传的汉文化爱好者协会“博衍社”发展成了巴黎最活跃也最有辨识度的社团之一。目前成员人数已达300多人,其中包括70多名法国成员。

今年5月,作为协会负责人,她还受到戛纳电影节官方邀请,穿着华丽的汉服走上红毯。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来的巴黎呢 ?

仲巾函:我是2007年到法国的,本科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专业是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当时因为一个双硕士项目,再加上有全额奖学金,后来在巴黎中央理工学院完成了我的工业工程博士课题。

记者:怎么开始“玩”,而且这么专业的玩的 ?

仲巾函:在我读博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同事,包括我的导师,都有许多个人爱好。而且他们把这些爱好发展的很精很深,所以我也就受到了他们的感染。

在法国国家交通研究所里实习的时候,我的导师爱好射击。他白天工作,晚上要去自己的射击学校,甚至还代表法国出席过欧锦赛。

在我读博士期间,我的一位同事非常喜欢歌剧,建立了一个歌剧协会,每年他会有一段时间请假,到全国去巡演。

记者:怎么接触到汉服,然后把这个协会发展起来的呢 ?

仲巾函:2008年的时候我才在国外通过网络接触到汉服。在这之前,我是比较喜欢西洋文化的,这就是我为什么来法国的原因。因为觉得法国很有文化艺术氛围,但是直到我接触到了汉服,才开始以探索科研的精神去学习这种文化。然后我就发掘出来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例如汉服和茶,我发现了它的另一种美,并且我觉得我们应该去致力于重新构建一个新古典主义的文化精神,让它能够活着,让它能够有生命力。

我们协会在2008年创建了一个QQ群,当时已经解散了,但我觉得非常可惜,就又把它重建。最开始只有一二十个人,但是一年过后,就变成了一百多人,还建了几个分社。到今天我们已经有将近350-380个人的规模,而且其中大概有四分之一的人都是法国成员,所以,我也很惊讶它的蓬勃发展。

记者:汉文化,新古典主义在法国这么有吸引力原因是什么 ?

仲巾函:其实原因很简单,就觉得汉学太美了,太有意思了,让你忍不住继续往下深入,这是内在原因。

外在原因首先是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大家有这个精神动力去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其次是我们海外的华人都有一种文化迷茫,因为国外对中国文化依然停留在比较老旧的印象中。它有一个断层:中国文化的传播在一些特别高大上的官宣形式和展现民俗美的舞龙舞狮、扇子舞中间,有一个空白——缺乏既有质感又能接地气的文化活动。而我们协会目前所做的事情,正好弥补了中间这个空缺。

我们会组织很多年轻人感兴趣的活动,比如汉服快闪、游园会、茶道课程等。我们认为文化是有生命力的,能够自我完善的。我们对文化的取用和构建不会拘泥于之前那些老旧的思想,而是让这些内容更有生气,更能接地气,能够被大家看得见摸得着。

而这个着力点,就是探索和构建一个新古典主义精神。所以这是为什么它能够很快地被中国人和法国人接受,而且很多人是死忠粉铁粉。

记者: 是什么机缘巧合,让你走上了戛纳电影节的红毯 ?

仲巾函:汉服能够出席戛纳电影节也令我非常的惊喜,但其实也不能完全算是意外。因为首先戛纳电影节它的官方合作伙伴,邀请了我们的友好协会——福建汉服天下。而戛纳电影节其实有两个汉文化名额,因为我们在法国,并且去年戛纳电影节就已经对汉服非常感兴趣了,所以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见组委会的成员的时候,一位先生对我们说,他很愿意给我们再加拍一个汉服的专辑。于是我们赶紧去换衣、化妆,所以当天我们几乎没有休息,但是这个电影节团队给我们拍了很多照片。

记者:你怎么好像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功,有什么秘诀 ?

仲巾函:我应该还算不上成功吧,还处在成长的道路上。秘诀没有太多:首先,对自己的生活要有规划,然后一定要有理想。可能很多人的生活就是随波逐流,如果你没有一个坚定的理想,那你将很难找到人生的目标。有理想,够坚持,在任何时候碰到挫折不要退缩,那你就能做得很优秀。

如果你仅仅是参加一个汉服秀,那就只是玩一玩。而我们这个协会有非常多的活动让大家参加,这就不仅仅是玩玩而已了,而是需要你认真对待。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鼓励,不断地去引导,还必须配备一个执行力高的团队和保持一份始终如一的责任感。其实这时候我们也会感到非常疲乏,因为文化的投入是需要有资金的,而我们现在都是志愿者在做。当然,我们也会去想尽办法拉赞助,或者说通过一些置换服务来获取补贴、礼品等,希望带给成员们更好的未来,更好的前景。

记者:协会在法国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法国会员在协会中有什么特殊作用吗 ?

仲巾函:法国的文化生活有一个特点:百分之七十的业余文化生活,都是由协会来组织的。整个社会对文化艺术都非常尊重和热爱,政府也会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去支持文化协会的发展。比方说,我们有的活动因为备受欣赏,甚至会得到巴黎市区的几块道路电子广告牌来进行宣传,并且都是免费的。这些是公司做不到的,但我们协会能做到。

实际上我们协会也同时是法中友好协会联合会的成员,这个协会里所有的成员都是各个协会的会长。但是其他会长都是法国人,只有我一个人是中国人,所以我们协会也算是挺特殊的。法中友好协会联合会的会长是法国教育部的汉语学监,而我们协会是唯一一个有许多法国人,并且让他们可以深入参与的协会,因此我们才有资格加入。

记者:你也是茶道的老师,给法国人推广茶道过程中有什么有意思的事 ?

仲巾函:在法国,有非常多人喜欢日本,因此他们对日本茶道也非常熟悉。但是,他们对中国茶艺就不那么了解了,有些时候甚至很多中国人都不太了解茶文化。事实上,法国人是非常善于接受高端茶的品饮和品鉴方式的。因为法国的品酒文化和中国的品茶文化是有一整套相似体系存在的。我记得我的茶课学生飞利浦,曾经写过一个品茶作业。中国学生可能只写了半页一页,但他一个人就写了三页。他的作业里面对每一泡茶的汤色、香型、味觉都做了详细的描述。由此可以看出,法国人在品饮上是很有经验的。中国文化与法国文化目前都处在一个有精致体系的状态上,所以双方有很多互通点和交流点。只要能利用品酒与品茶之间相似体系的契合点,就一定能够把茶本身在法国也推广出去。

作者:张小夏、顾含钰

审排:小克、沐橙园